返回

明末最强族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201 最后的挣扎(2/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知道是多尔衮献给陆长乐的富晓娜和富晓婷,

    呵呵一笑,主动跟陆长乐告辞。

    人不风流枉少年,

    不冲动一下,还是少年人吗。

    陆长乐对着陆晋远的背影大声说:“远叔,去哪?”

    “还能去哪,找老甘喝酒去。”

    “别喝太多,我让人给你送了一位和硕格格,保你满意,哈哈哈,放心,保证不告诉婶子”

    陆长乐说完,也不理陆晋远的反应,

    张开双手,富晓娜和富晓婷很乖巧地钻进他的臂弯,

    三人一起向营帐里走去。

    陆晋远明显楞了一下,

    摇了摇头,自言自语地说:“乐哥儿真是胡闹,一会得跟老甘说说,让他悠着点,色字头上一把刀啊”

    没走几步,很快又停下脚步,

    相士说,自己和老甘最少有八十年命,

    喝酒的机会多的是,

    和硕格格,那是建虏的公主,

    自己活这么久,还没尝过公主是啥滋味呢,

    陆晋远很快拿定主意,随口吩咐跟身后的一名亲卫:“去给甘总教头说一下,就说我有紧急军务,酒,改日。”

    建虏的盛京,改朝换代,

    旧颜换新人,

    远在千里之外的大明京城,也遭到同样的命运。

    夜已深,御书房还是灯火通明,

    伺候的太监、宫女一个个面露忧色,不是看着窗前,

    不时又小心翼翼偷看那位半天没发声的大明君王,

    孙传庭被杀,李自成带领贼军直奔京城,

    大明的军队,不是“迎击”建虏,就是剿杀张献忠等反贼,

    京师防守空虚,

    虽说下令各地将领入京勤王,

    就怕远水救不了近火,

    朝议时,崇祯让大臣商议御敌之策,

    可是半天也没人开口,

    崇祯大骂新任兵部尚书张缙彦渎职,

    张缙彦倒也光棍,自己摘下官帽,乞求罢官,

    这时候哪里再找一个新的兵部尚书,

    崇祯默言,一众大臣苦劝,

    朝会开了半天,一点效果也没用。

    崇祯心情极度烦燥,散朝后一直在御书房,

    埋头工作。

    那些大臣渎职、无为,

    崇祯心里想的是,自己再努力一点、再辛苦一点,

    多做一点,大明就多一份希望,

    现在要议的,是一份县令的名单,

    多地发生叛乱,很多官员空缺,

    崇祯亲自议定三十三位新县令,希望他们不负自己所托,

    保境安民,

    多一地安稳,大明的基业就稳一分,

    就像福建总督陆长乐,原来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民团总练,

    他却抓住机会,带领百姓保卫乡土,

    先剿叛匪,后杀拥兵自重、跟建虏暗中勾结的郑芝龙,

    听说建虏入关,主动带人攻打建虏的大后方,

    从锦衣卫传回来的情报,连克几城,

    要是大明多几个这样的忠臣将才,

    何愁反贼不灭,何愁大明不兴,

    崇祯相信,连下两次罪己诏的自己,

    肯定会得到上天的眷顾,

    让自己选中几个未来的栋梁之才,

    大明,肯定可以在自己手上复兴。

    选好最后一位县令,崇祯放下笔,

    又检查了一遍无误,刚想让人送到吏部,

    大太监王德化急匆匆走进来行礼:“皇上,紧急军情。”

    “呈上来,快”

    当崇祯看完这份紧急军情,气得脸色通红,

    猛地一拍御案,大声痛骂:“这些庸才,一个个都该死,一个个都该杀,都该抄家灭族”

    “唐通误朕,何谦误朕,马岱误朕。”

    李自成拒绝崇祯不追究责任、升官封爵的招安,

    带着牛金星、刘宗敏等亲信大将,

    直逼居庸关,

    监军太监杜之秩和总兵唐通,不战而降,

    轻易地让出捍卫北京的最后一道关隘,

    巡抚何谦与总兵马岱临阵脱逃,

    现在京城已无可守之险、无可用之兵,

    京城,危在旦夕。

    崇祯还寄望唐通和马岱能坚守,直至各地勤王的军队赶到,

    完了,完了。

    轮值太监张殷小心翼翼地说:“皇上,奴婢有一计,可解眼前困难。”

    崇祯眼前一亮,连忙问道:“快快道来。”

    “若是李贼破城,若是皇上主动禅让,定能...”

    话还没说完,崇祯已怒不可恕的大叫:“来人,把这贱人拖出去,仗毙!”

    自己宁可成为亡君,也绝不成为降臣。

    两名御前待卫马上把不断挣扎的张殷拖了出去,

    崇祯余怒未消大声喝道:“再有劝降者,皆如张殷。”

    处死张殷后,

    崇祯马上让人连夜把兵部尚书张缙彦、工部尚书范景文、户部尚书倪元璐等人商议对策,

    户部尚书倪元璐、东阁大学士魏藻德苦劝崇祯趁乱军没到,

    移驾南京,再图反攻,

    这是最近众多大臣上奏折说得最多的事,

    崇祯连想都没,就以祖训拒绝,

    朱棣第二次御驾亲征蒙古后,班师回朝于北京时如是说:“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这话经过演变和发酵,慢慢成为大明君王的祖训:

    不割地,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商量到二更,君臣做了一个跟盛京皇太极同样的策略:固守待援。

    自定都后,

    京城历多多张扩张和加固,打造成一座坚城,

    建虏一度兵临城下,被坚固的城池阻拦,

    崇祯和一众大臣相信,

    能挡住不可一世建虏八旗的铁骑,

    肯定也能挡得住李自成那些乌合之众,

    然而,问题是京城没有可用之人。

    京中突然大爆鼠疫,人口大减,

    大部分兵力,由唐通率领镇守居庸关,

    连青壮都难寻了,更别说精兵强将,

    没办法,崇祯让人连夜征集壮丁,

    京中大臣、皇亲国戚还有富户家中的护卫,一律上城墙,

    还把宫中为数不多的御前侍卫派去做执法队,

    忙碌了一整夜,偌大的京城,

    只凑了不到五千人,

    崇祯也发狠了,下令宫中太监、包括各王府的太监也参与守城,

    勉强凑了一万守卫京城。

    忙了一整夜的崇祯,在太监王承恩的提醒和再三劝说下,

    终于决定送儿子离开京城。

    王承恩说得对,要是京城不保,

    只要宗室血脉还在,就有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的机会,

    江南还的底子还在,

    大明各地的将士还有数十万。

    崇祯想了想,开口道:“传太子、永王和定王。”

    兵荒马乱,也不知外面怎么样,

    也不知能不能成功突围,

    崇祯决定派人护送三个儿子出城,看能不能觅到一线生机,

    人少点,也不容易引人注目。

    “奴婢遵旨”王承恩应了一声,匆匆退了下去。

    很快,16岁的太子朱慈烺、13岁的永王朱慈照、9岁的定王朱慈炯,

    齐齐出现在崇祯面前。

    “儿臣拜见父王”三人恭恭敬敬地向崇祯行礼。

    崇祯没有说话,一脸慈祥地看着三个儿子,

    当眼光落在三个儿子身上的光鲜的冠带袍服时,

    眉头忍不住皱了起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