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诸天影视剧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40章 帝国根基(2/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排山倒海般的欢呼声从四面八方涌来,声浪震天,直冲云霄,久久盘旋在长安上空。

    这不是官方组织的仪典,而是发自数十万长安百姓内心的崇敬与感激。

    他们用最朴素、最热烈的方式,给予了这些为国戍边数十载、今日方归的孤忠将士,最高的民间礼遇。

    许多老兵行走在熟悉的朱雀大街上,听着耳畔山呼海啸般的赞誉,看着两侧百姓眼中闪烁的泪光,他们努力维持着军人的威严,眼眶却早已湿润。

    抵达朝廷预备的营地,享用着久违的、地道的大唐酒肉美食时,许多人再次情难自抑,这早已不熟悉的味道,是他们坚守西域时,梦中才能尝到的奢望。

    大军进入大营,随后林昊和杨袭古跟着李淳,来到长安皇城之中。

    在进觐见万德宗皇帝后,林昊便带头讲述起这一年多以来,发生的诸多事情,一一汇报给对方听。

    当夜,太极宫内灯火通明,盛宴大开。

    杨袭古、林昊以及拔汗那王子、骨咄禄、康怀恩等盟军首领,作为功臣代表赴宴。

    宴至酣处,到了最重要的献礼环节。

    杨袭古与林昊并肩出列,他们献上的并非奇珍异宝,而是几个看似朴实无华的布袋。

    “陛下,”林昊朗声道:

    “此乃臣等自极西之地寻觅、培育之几种作物种子,此物名为鹰嘴豆、小麦等良品种子!”

    随后详细阐述了这些作物的特性,尤其是那在关中平原也能达到的、甚至远超当下粟麦的惊人亩产。

    当亩产数石的话语,从林昊口中清晰吐出时,整个太极殿瞬间陷入了一片死寂,随即爆发出难以置信的低声惊呼。

    端坐于龙椅之上的德宗皇帝闻言,也猛地向前倾身,眼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精光。

    侍立的宰相、尚书们更是激动得难以自持。

    经历过安史之乱后关中凋敝、粮赋艰难的重臣们,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这是能让关中重现富庶,能让大唐府库充盈,能活人无数、稳固国本的——神物!

    “天佑大唐!此乃中兴之兆!”德宗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陛下圣明。”林昊趁势进言:“然此等新作物,耕种之法异于常物,但经过多年改良,产量远胜于中原地区的粮食作物。”

    德宗皇帝闻言顿时欣喜不已,如果安置一批西域归来的老兵,必然加大他手中皇权的根基。

    同样也是对功臣的最佳安置,也为高产作物的推广找到了最可靠的技术力量,可谓一举两得。

    满朝文武亦无异议,他们家族田产众多,深知此物若能推广,受益无穷。

    但问题是长安附近的土地,早就被长安的各方权贵收归私有,哪里还有土地分给这些功臣。

    随后,拔汗那王子献上了神骏的汗血宝马,康怀恩敬献了流光溢彩的西域宝石,骨咄禄则带来了漠北最矫健的雄鹰~!

    一时间,长安当年万国来朝的盛景,似乎在这一刻于太极宫内重现。

    当德宗询问他们有何愿望时,康怀恩与许多部落首领毫不犹豫地跪地,热切请求:

    “天可汗陛下!我等仰慕大唐风华,恳请归化,录入唐籍,永为大唐子民!”

    德宗龙颜大悦,慨然应允,毕竟这些林昊早就提前跟他汇报过,也非常支持林昊的决定。

    而这一幕,让在场的每一位大唐臣子都挺直了腰杆,盛唐的气象,正在回归。

    德宗皇帝想了想,最后下定了决心:“此番既然归来,杨都护便留在长安吧!”

    如今四方多事,德宗皇帝正需要杨袭古这般德高望重、熟知兵事的老臣坐镇中枢,以安天下之心!”

    他敏锐地意识到,凭借杨袭古数十年戍边的资历,以及此番收复河陇的不世之功,正是震慑那些骄兵悍将、稳定朝廷大局的绝佳人选。

    林昊在一旁微微颔首,之前德宗其实是想林昊留在长安的,不过被林昊所劝阻。

    一来林昊的目标是收复整个西域,让这片土地彻底融入大唐版图。

    二来林昊不想留在长安,跟那些政治生物纠缠不休,而是将西域所有大势力一并泯灭。

    而留下杨袭古,继续统御一部分西域军,甚至未来把郭昕也招回来,一起剿灭那些越发张狂的藩镇势力。

    在见到杨袭古的那一刻,德宗皇帝就本能的看出杨袭古的价值,并果断伸出橄榄枝,这份政治眼光和魄力,确实非同一般。

    有杨袭古带领部分西域军坐镇长安,不论于公于私,都大有裨益。

    盛大的封赏,在随后几日陆续颁布,体现了朝廷深刻的战略考量。

    杨袭古被留在长安,拜太尉、中书令,位列三公,执掌机要。

    也不出林昊的预料,等林昊回到西域后,郭昕也会回到长安。

    有他们两位坐镇中枢,皇权得以巩固,宵小之辈亦不敢轻举妄动。

    这不仅是对他个人功绩的酬庸,更是借重其作为郭子仪侄子的巨大威望、数十年戍边的资历,以及光复河陇的不世之功,成为稳定朝局、震慑四方藩镇的定海神针。

    与此同时,一项更为深远的计划在秘密进行。

    林昊、杨袭古与皇太孙李淳多次密议,规划在长安附近,依托林昊带来的技术,建立属于朝廷直辖的钢铁厂与军工联合体。

    许多退役的老兵凭,借其忠诚与在轮台工坊的经验,成为其中的骨干。

    此举旨在为大唐中枢,打造一支装备绝对精良、后勤完全自主、忠诚毋庸置疑的强大新军,以期从根本上解决困扰帝国半个多世纪的藩镇痼疾。

    随后在林昊临行之际,朝廷正式下诏,将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彻底合并入西域军,归西域大都督府统御,总揽西域一切军政大权,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域王。

    老将杨袭古加封郡王爵位,功成名就。

    休整与筹备之后,林昊即将率领朝廷紧急征调、装备一新的三万大唐新兵,重返西域,去完成最后的统一大业。

    出发之日,长安开远门外,景象一如两年前的模样。

    只是送行的人,与远行的人,已然不同。

    皇太孙李淳与太尉杨袭古,代表朝廷相送林昊。

    更令人动容的是,那准备留下来的五千多名士卒,已在长安周边安家的老兵们,也自发齐聚此地。

    他们穿着虽已卸下、却换上禁卫军的军服,挺直了不再年轻的脊梁,列队于道旁。

    没有过多的言语,不知是谁先起了头,苍凉而雄壮的歌声骤然响起,响彻云霄: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歌声中,是他们对过往峥嵘岁月的告别,更是对新一代唐军儿郎的殷切期望与嘱托。

    林昊骑在马上,于队首向这些老兄弟们郑重抱拳行礼。

    随即,他调转马头,目光扫过身后那三万张年轻、稚嫩却充满朝气的面孔,手中马鞭指向西方。

    “出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