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杯小组赛落幕。
    中国队备战与约旦队的八强战。
    一些国足队友开始对外吹沉锋。
    最肤浅的吹捧是夸赞他技术好能力强。
    稍微有点儿内涵的说他带给团队焕然一新的战斗精神。
    更夸张地是表示在他身边学到了很多东西,受益匪浅。
    沉锋不需要别人的赞美,专心致志地备战,期间也与队友有了更多的交流。
    这个时候队内一片和谐。
    足球更衣室的阶级划分是类似封建社会的。
    没有那么多平等。
    大到话语权,小到一个座位,一间房,先后顺序,这都非常有讲究。
    有的大牌球星会搞特权,沉锋倒没那么多臭毛病。
    跟踢球无关的事情,他也犯不上显摆地位。
    但在踢球这件事上,团队已经不由自主地围绕着他。
    从技战术的交流到最基本的技巧切磋,他在国家队已然从两年半前的默默无闻到现在完成了向团队领袖的蜕变。
    其他球员私下交流时也发觉只要跟沉锋在一起,还真是不害怕任何对手。
    信心越来越强,赶紧越来越足。
    休整五天之后,日本队率先击败乌兹别克斯坦挺进亚洲杯四强。
    中国队迎战约旦的比赛到来时,国内对于亚洲杯的关注热度达到了新的高度。
    彷佛过去几年因战绩糟糕而受伤的不少球迷再次选择了对国足的宽容与谅解。
    执着过去只有谩骂与泄愤。
    真正会在意国足的球迷永远会在希望出现时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所有热情。
    经过小组赛的洗礼。
    高家军在沉锋率领下既收获了信心,也在技战术层面从雏形变得稳定。
    场上球员至少不会迷茫。
    同时高红波也通过小组赛对球员本次大赛的状态和表现有了足够的了解。
    曾经说锻炼球队而被国内媒体与球迷批得体无完肤。
    此时此刻进入淘汰赛,所谓的锻炼已经被抛之脑后。
    再者,以现在球员的年龄,就算是锻炼,也肯定要练最强的球员。
    而不是指望把此次出征23人,中途离队一人,剩下的22人全都练起来争取达到一个实力波动区间不大的程度。
    那不现实。
    全世界也没有球队会这样去练兵。
    22岁的沉锋。
    26岁的董方倬。
    23岁的郝俊闵。
    25岁的周海斌。
    25岁的赵旭鈤。
    23岁的黄柏文。
    21岁的张林鹏。
    22岁的李学朋。
    ......
    把这一批球员练起来,让他们作为一个团队去征战,再加上四年后的老将郑志等人。
    中国队的年龄架构就非常成熟合理。
    所以今天迎战约旦队高红波排出了一个他根据小组赛球员表现而基本稳定下来的首发阵容。
    门将:曾城。
    后卫:张林鹏,杜伟,刘健业,李学朋。
    中场:郝俊闵,郑志,周海斌,赵旭鈤,沉锋。
    前锋:董方倬。
    中国队在海外打挖比赛,只要不碰到东道主,基本上会在氛围上拥有很明显的优势。
    现场为他们加油助威的球迷数量远超对手。
    在狂热如火的氛围下,中国队与约旦队正式开战。
    比起小组赛沉锋与郑志会积极地给队友打手势喊两嗓子。
    到了淘汰赛,中国队开场便迅速运转起来。
    甭管失误多还是少。
    至少跑动积极性与联合逼抢的意识已经不需要旁人来指挥。
    实战带来的成长正在变成他们的实力。
    约旦队在中后场着重封锁限制沉锋,但中国队却从开场在左路的进攻只是浅尝辄止。
    沉锋在跑动中时常趟球回撤摆脱就近防守便迅速出球转移。
    周海斌与郑志再将球权过度到右路。
    郝俊闵与张林鹏联手打穿右路起脚传中时,董方倬在禁区中路或右肋附近抢点。
    沉锋也会杀入禁区后点或中路形成后插上的意外进攻点。
    张林鹏的传中质量没什么保证。
    郝俊闵的威胁球差点儿火候。
    不过坚持这种打法也绝对没问题。
    不能因为一脚传中飞了就放弃另寻他路。
    本身一套固定的进攻体系在每一次执行时都会呈现出不同质量的结果。
    但凡能打出就剩下最后一击临门一脚时,这对中国队来说已经很不容易,应该坚持发扬。
    约旦队是没想到会被中国队从锋线到中场的疯狂逼抢拦截搅得进攻组织毫无章法。
    又害怕中场丢球被中国队就地反打快攻,因此进攻打得就更加草率。
    第34分钟,坚持不懈在右路进攻的中国队再一次形成了起脚传中。
    郝俊闵的传中球虽然越过了前点,足球却在坠向禁区中路时被内切杀到的沉锋头球攻门送入球门内!
    全场国足球迷疯狂欢呼!
    电视机前的观众也同样欣喜若狂。
    “我就说郝俊闵跟沉锋配合很来电吧?!”
    “别激动,与其说是两人配合好,不如说沉锋终结能力强!”
    “你换个郜琳试试,就算顶到了也要飞!”
310 混乱之治,扛鼎之士!(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