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谍海孤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82章 火炮厂(2/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不过这中型卡车很奇特,鸣笛,响的是火车轮船的汽笛,其实它的动力也确实是蒸汽动力。

    有点方方正正的,像英国佬生产过的一款哨兵蒸气卡车,技术是很成熟的,因为国外多数厂商,都转向内燃机了,所以林家很顺利,便搞到了很多技术资料、技术图纸,乃至是这方面的资深工程师。

    很明显,蒸汽卡车已落后,并在被厂商抛弃,林家选择造它的原因,一个是技术、制造能力的考量,正常中型卡车,不论技术获取难度还是其他的,都不好解决,问题一堆,短期内很难搞定。

    像发动机,别看林家与人合作的企企,已能生产大马力发动力,供应装备给舟艇部队,但那是简单粗暴的牺牲了体积、重量等,就是又大又重的家伙。

    要把发动机搬到车上,重量、体积都需大幅削减,这需要高强度材料及相应加工能力,还有冷却这些,也无法像船用机,简单粗暴从河里抽水上来冷却,方方面面问题一堆。

    至于中巴,其实它用的,是轻卡的发动机,只不过,车身材料大量使用了轻复的复合板材,自重远小于同等大小卡车,且这时代人普遍瘦,算上行李,二十来人的重量,也不会超过两吨。

    另一原因,则是油料与成本的考量,油终究来自进口,哪怕没断供,运行使用成本也不低,最好不用油,但各种燃气,其能输出的动力又比较小,轻型车辆问题不大,最多速度慢一点,但到了中型车,还是载重的卡车,缺陷就很明显了。

    所以,综合考虑后,中型卡车,选择了蒸汽机车,除了启动比较麻烦外,还是挺适合的,包括蒸气机技术这些,林家花了一些代价,便统统搞到手了。

    载重四吨,若道路平整,还能超载运更多,恰巧,林默在这边所修的路,普遍比较平整,所以不少厂矿企业,购买此车用于运输。

    不过,也有缺陷,自重较大,不少桥梁无法负担,所以能通行的路线比较有限,好在,一些通向重要矿区的道路,已在进行升级。

    其燃料,可以是煤炭或木炭,但需要品质好的,也可以用颗粒料,但需要燃烧速度快、热值高的,也就是添加了煤、木炭、油等的颗粒料。

    这款颗粒料的使用成本低,但热值也比较低,需频繁加料,而且添加的,多是燃烧快的褐煤,烟大,不过光成本低,便足以让多数人选择,所以一路上的运输车队,都是头顶一股大浓烟驶过。

    一路上,路周围的山洼中,要么是工地,要么已建成工厂,多数人,都采用了林家的厂房方案,也就是半埋式,毕竟不少人,都是因规避战争而来此,肖定顾虑相关问题。

    当然,也就是这条路周围是这样的场景,其通往的,是一处煤铁丰富的大矿区所在地,路桥建设标准也很高,所以,沿路才汇聚了,大量的相关企业。

    林默的目的地靠近矿区,一处修械所下属工厂聚集区,说是聚集,其实也相隔一段距离,只是这一片,集中分布着他们的很多工厂,从冶炼到加工的整条产业链。

    修械所在此地的核心工厂,是一家身管火炮厂,由数个小厂组成,像平射炮、克氏山炮这种已量产的,则单独设厂进行生产,总厂,负责身管火炮研发、重要部件生产,及量产能力不足的身管火炮生产。

    从广州火炮搞来的核心设备及重要工程师、高级技工技师们,便将并入此地,而跨海溯江,人和设备都已送至此地,准备欢迎加入的人,情报处方面由林默代表出面。

    举行了欢迎仪式,正式确认他们的加入,在林默见证下,签署相关保密协议后,正式带着他们参观工厂与产品。

    平射炮,就是仿自日本大正十一年式37mm平射狙击炮的武器,看见这个,工程师们明显有些失望,不过听说原料、零件已实现全自产,又都眼前一亮。

    毕竟,他们的火炮厂,按设计,也就是搞来料加工,甚至还需进口重要部件,且始终未投产,虽然目标定的挺远大,但能否实现还另说。

    而原料零件皆自产,意味着已建成一系列工厂,构建起一条产业链,哪怕还很弱,只能搞搞老炮,但这总有提升发展进步的机会。

    平射炮,也是被改良优化了一番的,像炮架,对一些细节进行调整,还增加了两个小轮子,脸盘大。

    不是用于牵引机动,而是用于在战场上移动,像进攻时,拖拽着跟随步兵行动,或是在战壕内机动转移。

    至于行军,可拆开由马匹驮负,或绑在两轮摩托货架上,三轮放车斗就行,且还为其配备了专门的运输工具,鸡公车,也就是独轮车,只是木架换铁架,轮子也是铁轮毂加胶轮。

    还有动力鸡公车,其实就是把摩托的小发动机,装在独轮车上,可运更重物资,上坡也更省力,成为重机枪、轻型火炮的标配运输工具,用来运枪炮及弹药。

    还有两轮版的,其实也就是带动力助力的手推车、板车,不过,按美军的叫法,应该是力量增强型战术手推车,名字都得记半天。

    搞这个的原因,一个是国内路况差,很多地方也无法通车,且油料也很难及时供应,虽还有酒精之类能临时顶上,但总归比较牵强。

    而这两样,哪怕没有燃料,也能推着拖着跑,且带着翻山越岭、跨溪过河也更容易,战术上更灵活。

    另一原因,则是国府军队内,没那么多懂驾驶的,且车辆维修养护也更麻烦,所以,这东西更实用也更容易推广装备。

    克氏山炮,全称克虏伯75毫米山炮,是德国二十世纪初便生产的一款火炮,国内最著名的仿制型号,是沪造克氏75毫米山炮,在国府军中普遍装备。

    虽然很老旧,但经仔细考虑后,修械所还是将其选做,批量生产的主要身管火炮型号,没办法,以国内的条件,修械所不是搞不出其他性能更好的,但产量嘛,一年估计也没多少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