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知否笑长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97章 风起云涌(2/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赵策英闻言对这个结果并不满意,看向了李安。

    这样得查到什么时候去?

    赵宗全提出彻查盐务,也是因为突然提出,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

    实际上压力非常大。

    若是他迟迟不能打开局面,弄不好就要被叫停了。

    “殿下,臣倒是察觉到一些问题。”李安说道。

    “你发现了什么问题?”赵策英有些激动道。

    “臣发现那些民夫干活时很不对劲,好像在刻意放慢速度。”李安说道。

    “李翰林,民夫干活想要偷懒,不是很正常么?”夏少华皱眉道。

    “夏侍郎,民夫偷懒确实正常,但是这和刻意是两码事。我观察那些民夫干活,发现他们有时候会不自觉的干的比较快,然后那些监督的小吏就会呵斥他们,然后速度就慢了下来。可惜他们说的话,我听不太懂。”李安说道。

    “这么说确实有问题,若是收盐的时候,多耽误一两个时辰,一个月怕是会少出一池盐,那么多盐池,可不是少量。”赵策英皱眉道。

    “臣也大概计算了一下,这样确实是个办法,但是私盐泛滥,若只是一个月每个盐池多出一池盐,量也太少了。应该还有别的手段才是!”李安说道。

    “嗯!”赵策英仔细想了想,赞同的点了点头,说道:“这么说,今日去的那个盐场确实有问题。”

    “臣仔细想了想,很可能在下雨上做文章。”李安说道。

    晒盐哪怕没太阳也能风干,就是时间上需要的多一点。

    但是下雨肯定不行。

    因此因为下雨,盐场不能晒盐,也是需要记录的。

    晒一池盐需要多久,这方面是没办法作假的。

    倒也不是完全没有作假的余地,只是空间太小了。

    大宋这些年盐务收入锐减三四成,这是收入,并不是盐的销量。

    而且这个减少,指的是先帝在位的数十年间。

    事实上,大宋把增税添加在盐价上,盐的价格年年都在增长。

    即便如此,盐务收入还是减少了三四成,这说明,盐的销量比几十年前减少了一半都不止。

    这么来算,若是私盐都是从两淮盐场流出去的,那么两淮所有的盐场,每年像朝廷上报的产量应该只有正常产量的一半。

    光靠这些手段,是不足以让他们藏下这么多盐的。

    赵策英也知道这些,闻言沉吟了一会,说道:“这一路舟车劳顿,下午就在驿站休息。本王明日和夏侍郎继续去盐场,同时让盐场那边把近些年的账本全部送来,到时候子谦你看看能不能找到问题。”

    “是!”李安应道。

    …………

    顾廷烨按照赵策英的吩咐,直接突袭了通州盐商程家。

    程家并没有住在城内,还是在城东十余里外的一个庄子里,修建了一座很大的宅院。

    不过程家豢养了许多家丁护院,整个宅院,被经营的好似堡垒一般。

    顾廷烨攻破程家宅院,也费了不小的功夫。

    刚攻破程家,通州的厢军赶了过来。

    一番交涉后,通州厢军退去,顾廷烨进去抓人的时候,才发现人已经顺着密道逃走了。

    密道出口就在离庄子不远的河边,等顾廷烨带人追过去的时候,人已经逃走了。

    顾廷烨搜索许久,没有找到人,只能派人回扬州报信。

    却得知赵策英已经带人前往了两淮盐场。

    顾廷烨犹豫了一番,亲自赶往了两淮盐场。

    …………

    “明公,程家人已经逃走了。”薛庆笑道。

    “哦?”

    温铎放下茶盏,招呼薛庆坐下,问道:“程家人没事吧?”

    “没事,厢军到的正及时,拖延了一下时间,人已经逃了。”薛庆说道。

    “呵呵,那就好。”温铎笑了笑说道:“原本没想选程家的,不过这样也好,程家和汴京那边的大人物有些关系,如今出了事,汴京那边得知后也该急了。那些盐商也知道这层关系,桓王殿下连程家都动了,他们也该掂量掂量了,看他们还能不能坐的住。”

    按照他们原来的想法,选的并不是程家。

    后来因为要利用白家兄弟的身份来让赵策英猜忌顾廷烨,只能如此了。

    不过这样也好,程家那边和汴京的官员有关系,看汴京那边急不急。

    而且程家在所有江南盐商中,属于那种关系比较硬的,桓王没有丝毫犹豫,就对程家下手,那些盐商也该坐不住了。

    盐商唯利是图,对于他们来说,查盐务也就暂时耽误他们赚钱罢了。

    等盐务查完,换一批官员,他们还是盐商,一样赚钱。

    如今看他们还能不能做的住!

    “盐城那边不会有事吧?”温铎有些担忧道。

    “明公放心,早就交代过了,短时间没有问题的。”薛庆笑道。

    “那就好,咱们等着看好戏吧。”温铎大笑道。

    …………

    “太后娘娘,刘贵妃来了。”朱公公躬身道。

    正在打盹的太后,睁开了眼睛,坐了起来。

    不一会,刘贵妃走了进来,身后还跟着一个抱着孩童的宫女。

    “臣妾拜见太后娘娘!”刘贵妃行礼道。

    “免礼,快让哀家抱抱永哥儿。”太后笑道。

    “是!”

    刘贵妃从宫女手里接过孩子,送到了太后手里。

    永王尚在襁褓之中,还不会说话,被太后抱在怀里逗弄了一阵,咯咯直笑。

    太后看着永王笑的开心,脸上的笑容也十分灿烂。

    “近日许多官员上书,言桓王彻查盐务,至今没有查出名堂,想让官家召会桓王,官家正因此头疼呢。”刘贵妃看了一眼太后说道。

    太后闻言表情没有丝毫变化,一边逗弄着孩子,一边说道:“后宫不得干政,哀家如今已经撤帘还政,对这些懒得操心。你也少打听这些。”

    “臣妾也没打听,这件事闹的沸沸扬扬,宫里都有人在议论。”刘贵妃说道。

    “呵呵,就是瞎闹。官家让桓王彻查盐务,是为了让桓王立功。这次回来怕是要封太子了,怎么可能叫停。”太后摇头道。

    刘贵妃闻言眼中闪过一丝阴霾。

    身为一个母亲,她自然也想让自己儿子坐上那个位置。

    若是没有机会也就罢了,但官家继位后也不册封太子,很多人都在猜测,官家并不属意桓王。

    她听到这些也动了些心思,加上前段时间因为沈从兴的事,官家把沈皇后都给骂了一顿。

    从那天起,到现在都未去过沈皇后那了。

    这让刘贵妃愈发觉得自己儿子有机会了。

    不过这几天,汴京城突然传出一个消息,说官家让桓王彻查盐务,就是为册封太子做铺垫。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